按:11月7日至17日,總經理馮小義赴日本參加了由日本財團法人海外技術者研修協會開辦的中國構建紙張再利用體系研修課程的學習。近日,本報編輯專門采訪了總經理馮小義先生,讓他談談他的日本之行的感受。特撰此文,以饗讀者。
這次到日本學習、參觀與交流,從相關課程特別是從日本造紙工廠、廢紙打包廠、造紙機械廠、居民區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對照自身的不足,我談談最深的三點感觸。
在現代社會中,造紙這個古老傳統的行業,隨著紙的適用范圍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不斷被賦予更多新的內容,同時也面臨著更多挑戰與機遇。由于紙漿纖維的物理特點及使用特點,紙的循環再生應該是所有原料行業中最值得去做的行業之一。中國與日本一樣,人均資源匱乏,合理使用資源、珍惜資源是我們每位造紙業同行應該共同努力的目標。
現將我們在日本所見所聞所學帶回我們企業,傳遞給我們周邊人群,使大家對循環經濟、資源節約的理念具有全新的、深入的理解,從而建立正確的消費理念、生活習慣,也是我們此次日本之行的意義所在。
從造紙業的角度來看,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可以看它的造紙水平與用紙量;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應該看它的廢紙分類回收水平及再生紙用量?;蛟S這樣的說法不全面,但標志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民對循環經濟、資源節約觀念認知程度的高低。
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從居民門口垃圾的整齊擺放、清楚分類,到回收單位的收取與運輸、批發商儲存與重新整理,再到制造企業的生產使用,即使是最終雜物的分類,都是一絲不茍、認真仔細,把一個難以制定標準的事情設計得近乎完美,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
廢紙回收與再生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回收和造紙企業作為整個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也應該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到日本的第二天早上,與幾個同學在立足區的居民區與商店街閑逛,就發現很多居民、商店門口擺放著垃圾筐和分類好的各類垃圾。而后從對日本企業的參觀中,感受到了業界人員對工作的執著。在日本最大造紙廠——聯合八潮工廠,我了解到年產量100萬噸造紙工廠,其員工配置只有280人,每天產量1000噸瓦楞紙碎漿車間只有兩個人,這在我們國內很難達到。在廠區及車間參觀時,我注意到廠房與設備都已經開機19年,但設施設備整潔,有很好的保養維護,地上沒有一張損紙,網部沒有濺出紙漿,沒有沾滿油污的備品備件。兩個人按規定的路線行走,清掃衛生的工具也都整齊劃一地掛在規定的區域。無論從普通的社區回收從業人員還是廢紙批發商,或者是造紙企業員工,都讓人感覺到高水平的管理、負責任的員工、完善的運行機制,這是我的第二點感觸。
第三點感觸是,誠信不應該含有水分。在聯合八潮參觀原料場,問到他們如何檢驗原料水分,這位負責人說用眼和手。這不是說他們沒有先進的檢驗水分的方法,反而說明水分不是他們檢驗的重點。在參觀打包批發商時也是相同的說法。這顯示出日本的造紙企業與上游廢紙供應商之間有著很好的誠信關系。這使得造紙原料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個非常良好的生產環境,而廢紙供應商由于正常利潤得以保障,他在廢紙回收工作就會做得更好。當然,政府部門、各行業組織、社區組織與民眾志愿者為此都做出很大努力,日本的造紙同行使用如此優等的廢紙原料進行生產令我非常羨慕。
此次日本之行的感觸當然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我想從造紙企業的角度,再談兩點看法。
第一點,立足本國,立足當地,用好資源,做好市場。
就我們自己的企業來講,坐落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這個廢紙供應及紙張消費大市場,我們要怎樣利用好附近以及周邊廢紙資源和供應商?隨著國家循環經濟政策及理念的深入推行,廢紙分類回收體系的日益完善,人們環保意識逐步加強,再生紙市場越來越大,廢紙種類也越來越多。加強對市場分析研究,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及管理水平,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顯得尤為重要。造紙企業應該成為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的魔術師,只要有新的想法,自然會發展出新的技術及創造出新的產品。
第二點,加強行業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此次同行的有國家環保司、國家再生資源部、造紙協會、各大造紙廠及廢紙供應商共28人,有很多是從事工藝技術、設備管理的專門人才,其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學習日本在廢紙再生方面的先進技術經驗,大家都獲益良多。此外,我們也學到了一些不同的理念及方法,比如“分類即資源,混雜是垃圾”,這些都會在我們消化吸收后運用到各自企業中去,希望以后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與同行業進行交流學習。
我希望我們內部各分公司也要經常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提高,使我們公司真正做到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打造一個以人為本、循環高效、綠色環保的百年企業。